30多年过去,1994年,杨士莪任考察队队长兼首席科学家,主持中国首次南海水声科学考察。从琼州海峡到南沙群岛,考察队深入南中国海各个角落。
赤道附近的阳光垂直照射,甲板高温到50多摄氏度。杨士莪身先士卒,抱着沉重的电缆和线轴在甲板上穿梭,一天干十几个小时。会电工、木工、钳工的他,喜欢亲自上手。
船上饮食不好,外加劳动繁重,3个月的考察,有的年轻人瘦了40斤,年过花甲的杨士莪却精神百倍,他有时会唱歌,好让晕船的人转移注意力。
在南沙群岛附近,因出海太久,饮用水已经耗光。回港补充淡水,得花费好几天。杨士莪舍不得,他知道,为了这次考察,筹措物资人力用了10年时间,每一秒工作时间都来之不易。
此时,全船只剩下一处地方有淡水——船底的压载舱。这里的水是开航前灌注在船底,用来稳定和调节重心的。
杨士莪看到,压舱水面上飘着一层油——机器滴漏出的柴油,跟压舱水混在一起。杨士莪下令,把这些水烧开来喝。大家喝着浓重柴油味的水,坚持到航程结束。
考察后,队员们登上永暑礁,听战士介绍守岛的生活。眺望无边的大海,杨士莪感到自豪:“我也在保卫这片海疆。”
杨士莪主持的这次独立出航考察,让中国掌握了南海典型海域的水声环境和参数,积累了宝贵的一手材料。
几十年来,杨士莪带出了一批批青年领军人。一位学生说:“杨士莪当研究所所长,主动只拿1/4的岗位津贴。他全程参与的项目报奖时,他不报自己,报别人。”
88岁时,杨士莪还在出海实验。
人物简介 杨士莪,中国水声科技的开拓者之一。他建立起国内第一个水声科研工程基地;主持了一系列重大水声科研和工程项目。他写出了国际上最早集中论述水下噪声机理的著作,出版了国内最早的声学理论著作,讲授和编写了该领域一系列经典教材。从“东风五号”洲际弹道导弹测试落点,到“蛟龙”号安装打破国际垄断的定位系统等项目,杨士莪贡献突出。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,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矢量传感器技术的国家,中国舰船和潜艇有了最灵敏的耳朵
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(http://bb-cc.online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2.5 |